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吸引《自然》杂志关注,SITRI成焦点

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起了国际顶级科学期刊关注,今天(2016年5月5日)出版发行的《自然》杂志用4页篇幅进行了专题报道。其中,《中国的商业中心将引领科技创新》介绍了上海为何要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,具备哪些优势以及建设进展情况;《上海科创中心路径图》通过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、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曦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的观点,阐述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路径规划。

《自然》报道称,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由投资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,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。与许多国家一样,中国正力求加快科研创新的步伐,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。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,中国最具活力的商业中心之一——上海,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。

报道指出,若综合考虑研发投入、科研实力、人才聚集、工业基础、金融资本等各个因素,上海无疑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。上海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,2014年占比已超过GDP的3.6%,几乎是全国平均数的两倍。“自然指数”显示,上海科研产出最多的10所院校的高质量论文量,堪比北京前10位院校。上海还拥有高素质的科研队伍,并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,如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、新一代导航卫星、脑科学与人工智能。有深厚工业基础的国有企业正积极掌握先进技术,活跃的民营企业也在蓬勃发展。上海还有开放的政策,并新建了自贸区。这吸引了500多家外资企业在上海设立全球或区域总部,其中外资研发中心达到近400家。

寿子琪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创新功能型平台,认为这类平台对促进全社会创新协同、降低创新创业成本、加快创新价值实现具有基础性功能作用。已建成的创新功能型平台包括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、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。在深入推进其发展的同时,市科委将加快石墨烯、材料基因组、太赫兹、量子通信、生物制药与精准医疗等一批平台的布局。此外,市科委将着力推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。

谈到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,王曦说,要让科研推动经济发展,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产业化之间的通道至关重要,优秀的科技服务平台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。由微系统所、区政府和当地企业合作建立的工研院就是这样一个平台。“工研院的发展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,最大的支持举措是加强了经费使用的灵活性。我们掌握了研究经费的具体配置权,从而能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。通过增加人头费比例,能成功地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。而且,科研人员能够获得更大比例的成果转化收益,进一步激励了转化技术的积极性。”

王曦还表示,在发展创新的战略规划中,很重要的一项支持政策是加强资本和技术的融合,资本市场需要真正被调动起来以支持科研。另外,我们要承认所面临的风险,能够宽容失败。科研人员和创业者从事的创新探索充满不确定因素,希望投资者、资助者给予理解和宽容。政府也应该在政策制订中引入风险控制机制,这对发展高科技创新尤为重要。

张杰表示,上海在汇聚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,但需要更多高层次专家来引领大科学项目和跨学科合作,尤其需要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师级人物来领军大团队、参与重大国际合作。市政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新的工作签证和“绿卡”政策,简化了签证申办手续,放松了永久居民申办要求,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外专家。上海还需要配套政策,满足引进人才的住房、医疗、子女教育等方面需求,解决其后顾之忧,这样才能增强上海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的竞争力。此外,还应改进科研评估体系,支持各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。

链接下载:《自然》杂志关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